Tuesday, February 24, 2009

法老經濟評論︰全球化及天然資源對中國的影響

中國收購天然資源具前瞻性 (作者︰鄧浩銘)

市場一直有聲音,認為中國政府應趁現時環球資產大平賣的時間,以其龐大的外匯儲備收購海外資產,海外金融機構現在急需資金,如中國現時雪中送炭,可謂「一家便宜兩家著」,然而,有過早前入股私募基金Blackstone及平保(2318)入股富通的失敗經驗,中國顯然對金融企業存在戒心,故中國人壽(2628)早前表示有意收購AIA業務亦被中央「喊停」。可是,對於海外的天然資源,中國卻從來未有對其渴求做過一點掩飾。

對於收購海外天然資源,中國近期動作多多,先有中鋁公司斥資195億美元入股力拓(Rio Tinto)及收購其旗下礦資源;再有中國五礦集團欲以17億美元收購大型鋅礦商Oz Minerals;又向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,以換取未來20年能獲得廉價的石油供應;近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訪巴西,又與當地達成石油協議,以100億美元的借貸,換取每日10萬至16萬桶的原油供應。

中國地大脈搏,但天然資源不算豐富,由於經濟正高速發展,中國需要大量的天然資源。根據國際能源署(IEA)的估計,中國將於201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,故此,中國在很久以前已經處處表現其對天然資源的渴求,中國積極地與非洲國家建立邦交,相信最終目的都是其礦資源。

投資者切勿捉錯用神,以為中國大手收購資源是為了「抄底」,筆者認為,在經濟環境良好的時期,各國對自己的天然資源極為保護,視之為策略性資產,外資企業難以涉足。中國知道自己對天然資源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,現時只是把握機會盡量收購,確保未來的供應,而非以價格作主要考慮。

與其將大量外匯儲備借給美國政府,收購天然資源絕對是較明智的選擇。中國現時的行動正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打好基石,作為一個有十三億人口及以工業為主的國家,廉價而又穩定的天然資源供應的重要性實在太大。


是時候分開了嗎? (作者︰梁明遠)

金融海嘯促使全球衝突表面化。兩年前,大家還在吹捧全球化的好處,令環球經濟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增長。今時今日,凱恩斯學派經濟學者力陳資本主義的弊端,他們相信強而有力的監管和大政府,並提出「去全球化」的主張。這個新概念可能引發保護主義的冒起。

不久之前,西方發達國家認為全球化可以整合全球貿易與市場,為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締造雙贏局面。在過去十年,貧窮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超過很多富裕國家,特別是東歐和亞太區的發展中國家。美國人得到最多好處,不但能夠享用非常便宜的家庭用品,而且外判大大減低生產及勞工成本,全球資金更紛紛湧入美國樓市投機炒賣。但隨著樓市崩潰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跌至60年來新低,只有0.5%。在2008年第四季,部分經濟體系按年計算錄得超過10%的衰退。

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,全球化未能帶來預期的好處,尤其是窮人方面。不過,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差距擴至5.3點。換言之,相對於貧窮國家,富裕國家累積財富的速度愈來愈快。財富分配不均,導致貧者愈貧。

現時全球貨物、資本與職位的整合面對不少困難。環球貿易暴跌;商品價格下瀉,對俄羅斯及巴西造成沉重打擊。日本出口萎縮,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顯示當地陷入戰後最嚴重的衰退。最受威脅的莫過於國際貿易最為開放的國家(例如東亞四虎),以及集中發展舊式保守製造業(如汽車業等)的富有經濟體系,意大利、日本和德國的經濟便已收縮超過2.5%。在第四季,德國出口額按年計算下跌8%,日本方面更達到13%,是1974年以來最惡劣的情況。

不過,即使增幅遠低於過去四年,中國及印度等部分主要新興市場仍能保持增長。與巴西一樣,這些國家擁有巨大本地市場,尚未開放的銀行體系相對而言亦算穩定。

在金融去全球化之下,大部分東亞國家都是淨債權國,所受影響較小。至於東歐及俄羅斯,由於當地銀行大舉向海外借貸,資產負債表境況堪虞,加上外匯儲備薄弱,不足以保護本土貨幣,外債沉重亦使他們無法維持政府開支。外國直接投資增長過快,很多新興市場根本無法完全消化。一旦海外投資撤離,他們便難以生存下去。故根據追趕效應,一般相信內需強勁和起點較低的國家最能抵抗逆境。中國當然是這類國家之一。由於海外資金傾向追捧下一輪經濟周期的領先者,全球化已經無可逆轉,有助新興市場發展。


通脹目標 (作者︰任文傑)

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首次改行通脹目標的貨幣政策,情況類似歐盟和英國。該委員會估計美國長期通脹率為2%,目標在於穩住公眾期望。目前通脹威脅已經消失,傳媒對此亦不甚關注,很多分析員因此懷疑是否有需要推出這項政策。筆者相信此舉旨在盡量減低通縮風險:隨著經濟表現下滑,聯儲局顯然相信市場普遍預期將出現通縮,有需要採取反通縮策略。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曾於2003年將通脹目標政策引入日本,藉以刺激經濟走出長期通縮的困局。筆者相信聯儲局將會借鏡於日本,設法避免長期通縮的情況。因此預期將有更多擴張政策出台,例如買入機構債務及按揭債券。美國從較長期債券可能轉向其他債務類別,原因在於避免國庫債券市場過度投機化。

但在通脹目標政策下,一旦通縮風險消失,預期聯儲局便會加息,皆因如擴張政策不作妥善管理,就會加劇預期通脹。另外,通脹目標可增加貨幣政策的透明度,亦能令市場對通脹的期望打好基礎。由於貨幣政策目標通常都是根據通脹和經濟活動制訂,當局設定具體通脹目標,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經濟活動。在這段艱難時期,假如把通脹固定於若干範圍,將有助紓緩央行政策行動的非線性問題。故此,當局推行通脹目標政策,代表央行在實施政策方面更趨統一。

長遠而言,筆者相信這項政策能夠支持美元匯價。第一,一旦通脹重臨,美國可以迅速加息。第二,美元與歐元或英鎊的利息政策差距收窄,走勢很可能變得一致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