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November 04, 2008

法老經濟評論︰六大入市訊號全面公開

題:解構中國近期的救市措施

兩個月內三度調減利率 ― 利率政策控制經濟的主要措施之一,人民銀行於兩個月內三度調減利率,告訴大家宏調政策如「八萬五政策」一樣,雖然沒有明確表示,但是「已經不再存在」,代之而起的,將會是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。然而,我們需要留意,此輪減息政策,存款利率的調整幅度多於貸款利率,這反映中央希望刺激消費多於刺激股市。

暫緩徵收個人利息稅 ― 自 2008年10月9日起,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,此舉目旨在提高國民的可支配收入,用以刺激消費市場。

調升出口退稅率 ― 調高包括紡織品及服裝等3000 多種勞動密集型及高技術含量、高附加值商品的退稅率。環球經濟放緩、人民幣升值、勞動法等都令出口商的經營變得困難。出口工業是中國最主要的經濟運動,企業倒閉所做成的連鎖反應是中國經濟不能承受的痛,本人認為挽救工業活動比挽救股市更加重要。

支持樓市 ― 推出七招支持樓市,包括對個人銷售或購買住房暫免徵收印花稅;對個人銷售住房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;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%(八成按揭)等。中國於過去兩年大力打擊樓市,令內地樓市陷入寒冬,事實上,中央明白到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,要大力推動內需去抵銷出口放緩的負面影響,樓市寒冬會嚴重打擊國民的消費能力及意欲。

直接刺激股市 ― 早前實施的單邊徵收印花稅、支持央企回購股份、中央匯金增持國內銀行股,是單純支持股市的措施,目的是向市場注入信心。然而,這些措施是治標不治本,要金融市場健康發展,必須完善整個金融體系,本人認為最重要是盡快推行融資融券、股指期貨這兩項金融工具,以活化金融市場。然後再完善債券市場,這才可以為企業融資提供充足的渠道,改善企業的融資能力。

從上述近期中國推出的政策措施,可見中央決心推動內需。現時內部消費只佔GDP 的35%,大大少於美國的70%,在預期出口增長會放緩的情況下,內需能否及時增加,會直接影中國能否達到保八(經濟增長8%)這個目標。然而,本人認為中國的儲蓄率過高及拒絕消費是基於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,沒有完善的公共醫療系統、失業保障及退休保障制度,若你生活在中國,你能放膽消費嗎?你能夠不儲蓄嗎?


題:應在什麼時候「全面入市」?

我們認為,長線投資的入市良機已至。對嬰兒潮出生的人來說,這是他們為退休生活作好安排的最後機會;對我們來說,這也是為退休生活或子女教育基金籌謀的最佳時機。在資本主義史上,市場向來領先或背離於實體經濟環境。今次的情況也很可能一樣。我們相信,衰退的復元時間可能較長,但衰退幅度可能較淺。意想不到的是,較長的谷底整固,其實有助美元成本平均化,使投資工具有充足時間累積穩定資本。當然,投資者最關心的始終是何時才能「全面入市」?

要追蹤經濟情況,預測入市時機,可以參考六項指標:倫敦銀行同業拆息(LIBOR)下降與銀行放寬貸款要求;美國房屋空置率;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;KOSPI 指數;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;最後是銅價。這六項數據可組成一個「全面入市」領市參考指標。

為什麼選擇這六項數據?它們有多「領先」?倫敦銀行同業拆息顯示銀行之間的資本流量,能反映信貸環境是否放寬。單是銀行之間的資金流暢並未足夠,更重要是企業能否輕易取得業務發展資金。假如倫敦銀行同業拆息與有效聯邦基金利率之間的息差持續收窄,配合銀行放寬貸款要求,則經濟有望重現活力。

房屋價格是私人消費的領先指標,而房屋空置率則是房價的領先指標。密切留意美國房屋空置率,有助我們作出「領先」的投資決策。假如房屋空置率見底,房價回穩和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三者同時發生,則可以肯定是「全面入市」的信號。

資金回復流暢和房價回穩之後,我們可透過新申領失業救濟金數字、銅價和KOSPI 指數,確認就業市場、製造業和私人消費初步回升,若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低於40 萬,可理解為就業情況改善,求職者可輕易找到工作,毋須申請失業保險。銅價向來與經濟榮景齊頭並進,可預示經濟擴展的來臨。

韓國是個徹頭徹尾的消費品出口國,假如支援型經濟理論行之有效,KOSPI 指數上升可視為全球經濟復甦的指標。

綜合以上各點,信貸放寬、房產價格回穩、經濟信心回升、消費上升、就業市場重現景氣、製造業擴張,這些正是市況見底的「全面入市」綜合信號。


題:新興市場違約潮將使歐元進一步向下

為重整銀行資本及刺激經濟增長,歐洲多國政府需動用超過1 萬億歐元救市,由於投資者在目前金融海嘯下要求更多利率,所以這些政府也跟銀行體系一樣,面對債務成本上升的問題,像奧地利,西班牙、比利時等高投資評級國家,都取消了過去幾星期的債券拍賣,避免搶高融資成本。但是,債券銷售是一件講求捕捉時機的事,面對信用違約掉期風險在這些國家急增,延遲拍賣只會使高槓桿的新興市場日後更難融資。除美國和日本外,歐洲是涉足於新興市場最深的地區,所以東歐等新興國家所面對的壓力,最後亦會傳導至歐洲銀行身上。我們認為,歐元持續下降正是反映這方面的風險上升。

據國際結算銀行(BIS)估計,跨境銀行借貸總額高達36.9萬億美元,其中有4.7萬億美元是借予新興市場。歐洲和英國銀行向新興市場發放的跨境銀行貸款,分別佔其GDP 的21%和24%,達高於美國的4%和日本的5%。以絕對值而言,歐洲和英國銀行對新興市場的貸款高於4 萬億美元,亦遠高於美國的5,000億美元和日本的2,000億美元。

面對東歐最新湧現的危機,歐洲銀行亦承受最高的風險。東歐各國所借入的國外銀行貸款總計有1.6 萬億美元,其中歐洲銀行佔1.5 萬億美元,相當於歐洲GDP 的9%。若這些國家陷入崩潰,將對歐洲的銀行業和實體經濟造成沉重打擊。所以,歐洲央行經援匈牙利等東歐國家,就令人毫不奇怪。歐洲對東歐的銀行貸款,加上東歐對歐洲的出口需求,令兩地形成唇齒相依的關係。可以說,這種關係比美國與亞洲/中國的關係更為脆弱。

國際貨幣基金向匈牙利和烏克蘭等國伸出援手,願意向它們借出硬貨幣,相信有助其渡過難關,但由於投資者信心受挫,加上全球需求下滑,預料在援助結束後,未來數年東歐均要面對外資退潮的問題,同時援助計劃雖有助減輕東歐貨幣的沽壓,但仍難挽長線向下之勢。預料歐元兌美元將維持弱勢。

No comments: